资讯
世界睡眠日|疫情期间居家“一觉接一觉”?专家:睡得多不等于睡得好
发布日期:2022/3/21

交汇点讯  3月21日,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睡眠日,今年睡眠日中国的主题为“良好睡眠,健康同行”。目前国内疫情仍处于发散阶段,不少人被封控在家。本以为多了些休息睡眠的时间,却发现并没有真正解乏。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睡眠?疫情期间居家如何保障正常的睡眠?记者带着疑问咨询了南京脑科医院睡眠专家。


“并不是睡得越多就意味着睡得越好。”南京脑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靳凌注意到,疫情期间的“居家人”不用出门,躺着刷剧,一觉接着一觉……时间久了反而会容易出现“睡不着”“睡不踏实”的情况。就像肚子饿了才想吃饭一样,良好的睡眠也需要“睡眠动力”。白天日常的工作、社交、运动都是夜间的“睡眠动力”,疫情期间居家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,思维也相对不活跃,难免在夜间缺乏睡眠需求,造成睡不好的情况。

靳凌介绍,评价“良好睡眠”的指标是多重的,既包括睡眠的时长、入睡时间、中间觉醒的次数,也包括睡眠的深度等等。一般认为半小时之内能够入睡、一晚醒来不超过两次并且醒来后还能很快入睡都属于正常范围。从睡眠时长和节律来看,成年人的睡眠时长在6-8个小时,一个夜间经历3-4个深睡眠周期也都视作正常。但是不是这些指标都要严格的符合才算是良好睡眠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“睡眠时长存在较大的个体化差异,任何的指标都是相对的,要结合第二天起床后的状态来判断自己的睡眠是否良好。”如果醒来感觉休息非常充分、精力十足,白天工作学习没有明显倦怠,就可以认定夜间得到了充足的睡眠。

生活中,关于“晚睡晚起”还是“早睡早起”的争论也一直不休。靳凌看来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“睡眠节律”,和原始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”不同,现代人工作压力大、夜生活丰富,有些人习惯长期晚睡,睡眠节律相应后移。“如果能保障充分的睡眠时间,晚睡晚起比起缺乏睡眠的危害肯定要小得多。”同时,靳凌强调,青少年儿童除了睡眠节律,还有生长的规律。在正常睡眠时间内存在着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,所以不建议青少年效仿成年人“晚睡晚起”。

总而言之,靳凌建议,即便是居家隔离或休息日,也要在白天尽可能保持运动状态,多接触阳光,有意识的进行运动和交流。午休时间不宜过长,其他时间不要窝在床上。“疫情期间还有人出现睡眠问题是和心理恐慌有关,有紧张焦虑的情绪。如果因为心理原因造成睡眠障碍,建议大家及时就诊或拨打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,请求专业人士的指导。”
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

   
 
 
地址:盐城市中茵海华银座11幢816室 邮编:224000
热线电话:0515-83071288 83071285 传真:0515-83071292
盐城扬子网(盐城扬子广告有限公司)版权所有 备案号:苏ICP备15005409号-1
技术支持:盐城网络公司 0515-882918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