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
春风化雨,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这些“江苏老师”
发布日期:2021/9/10

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,是学生向老师献上诚挚祝福的日子。江苏历来文风浓郁,尊师重教,江苏历史上涌现出过很多著名教育家,教书育人,桃李满天下。

蜡炬成灰,春蚕吐丝。穿越时光回望,这些先贤不仅书写过江苏悠久的文脉,他们的一些教育思想也始终闪耀着光芒,对于今天的老师依然有取法和借鉴的意义。 

教师节 视觉中国供图教师节 视觉中国供图

胡瑗:分斋教学,学以致用 

在中国教育史上,出生于南通如皋的北宋教育家胡瑗(993—1059)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他的祖先世居陕西安定堡,后人尊称他为“安定先生”。 

从北宋景祐元年(1034)开始,胡瑗在苏州、湖州一带讲学,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,后世称为“苏湖教学法”。他首创分斋教学制度,设立经义、治事二斋。入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六经经义;治事斋则分为治民、讲武、水利、历算等科。学生进入治事斋学习,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一个主科,另外再加学一个副科。

通过分斋教学,胡瑗将多门实用知识和自然学科纳入官学教学体系,改变了过去学生“学非所用,用非所学”的局面,使得学生既能学到儒家经典,又能掌握实际应用的本领,投身到行政、水利、军事等实际工作中去。 

胡瑗画像胡瑗画像

对于学生的培养,胡瑗有自己的一套心得。他非常重视实地考察,在实际探勘中让学生获取对客观世界的认知。他曾说:“学者只守一乡,则滞于一曲,隘吝卑陋。必游四方,尽见人情物态,南北风俗,山川气象,以广其见闻,则为有益于学者矣。”

在浙江湖州任教时,他带领学生前往陕西,游览华山和黄河,让他们饱览祖国大好河山。他很注重学生的身心愉快和快乐学习,要求孩子们要有适量的体育活动。课余,他主动带大家开展习射、投壶等体育游戏。考试之后,胡瑗又会率领学生在学校礼堂奏乐唱歌,其乐融融,以放松大家的身心。在教育史上,胡瑗是较早提出体育、美育的教育家,受到时人爱戴,“人皆乐从而有成”。他的学生也遍布天下,程颐、范纯仁、徐积、钱公辅等著名学者、名臣都曾跟随他学习。 

王艮:不乐不是学,不学不是乐 

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(1483—1541)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,也是形成了完备教育思想的著名教育家。 

王艮生于泰州安丰场一个贫苦的盐民家庭,从灶丁成长为著名学者。他靠自学走上学术道路,38岁时拜王阳明为师,在王阳明身边讲学。有时,他还代替老师为前来求教者答疑解惑。王阳明去世后,王艮回到家乡泰州,广泛授徒讲学,后又在南京、镇江、绍兴等地讲学。随着他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提高,跟从他学习的门人越来越多,形成著名的泰州学派,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 

在教育理念上,王艮一直倡导平民教育。他认为,凡是愿意学习儒学的人,无论老少贵贱,他都可以进行传授。王艮“入山林求会隐逸,过市井启发愚蒙,沿途聚讲,直抵京师”。他的学生可谓五花八门,既有官僚士大夫,也有来自三教九流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。比如他的学生、明代哲学家朱恕最早就是一介樵夫。重视自学的王艮还认为,学生不仅仅要向他学习,也可以向路人学习。因为他最早就是这么做的:“逢人质义”,以路人为师。 

王艮雕像王艮雕像

王艮是较早提出“快乐学习”理念的教育家之一。他写过一首著名的《乐学歌》:“人心本是乐,自将私欲缚。私欲一萌时,良知还自觉。一觉便消除,人心依旧乐。乐是乐此学,学是学此乐。不乐不是学,不学不是乐。乐便然后学,学便然后乐……”在他看来,求学问道,可以消除心中的私欲,获得了心灵上的怡然自乐。而满足人性的快乐,也是教育重要目的之一。《乐学歌》深刻阐释了“乐”与“学”的关系,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

张謇:启民智必由教育 

清末状元、著名实业家张謇(1853—1926)也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他本人是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成功者,41岁时高中状元,但他的教育思想却毫不因循守旧,创办了一系列新式学校,对近代江苏乃至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 

19世纪90年代,目睹了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张謇,萌发了“实业救国”“教育救国”的思想。他认为,中国之所以被列强欺负,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落后于欧美与日本。他说:“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,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,夫立国由于人才,人才由于立学,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。”“窃维东西各邦,其开化后于我国。而近今以来,政举事理,且骎骎为文明之先导矣。掸考其故,实本于教育之普及,学校之勃兴。” 

张謇铜像 视觉中国供图张謇铜像 视觉中国供图

在张謇看来,兴办教育,往大了说能够挽救民族危亡,振兴中华;往小处说,则能够促进实业,开启民智,“开民智,明公理,舍教育何由”,“举事必先智,启民智必由教育”。 

在这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指导下,张謇在家乡南通亲手创办与筹办了初等小学300多所,中学若干所,师范两所,高校三所。他非常重视师范教育,于1902年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,他认为“师范乃教育之母”,“范者,法也,模也。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”他要将师范生培养成品学兼优、德才兼备的人才,走上教学岗位后成为学生的表率。

张謇同样重视实业教育,强调“教育为实业之父,实业为教育之母”。他创办了南通纺织专门学校、南通农科大学、南通医学专门学校,主张学以致用,教育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,培养了一大批投身实业的实用人才。张謇在实业教育方面的主张和实践,改变了传统的“学而优则仕”理念,对开展近代职业技术教育起到了示范作用。

陶行知:培养“追求真理的小学生” 

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(1891—1946)虽不是江苏人,却是在江苏读书,其教育生涯的重要时光也是在江苏度过。 

陶行知191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,在美国留学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、东南大学教授。1927年,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了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,1929年更名为晓庄师范学校。在这里,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运动,提出“生活即教育”“社会即学校”“教学做合一”的主张,立足于人民大众,试图“用教育的力量,来达民之情,遂民之欲”,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传统教育。1946年7月,陶行知因脑溢血去世后,就安葬在南京晓庄的劳山之麓。 

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已经广为人知,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、平民教育的事迹也在江苏大地久久流传。从他关心新安旅行团的故事,就能感受他关爱儿童,致力于生活教育的拳拳赤子之心。 

陶行知雕像 视觉中国供图陶行知雕像 视觉中国供图

1929年,陶行知创办了著名的淮安新安小学,亲自担任第一任校长。他对前往淮安办学的学生说:“你们此次去淮安,是一支远征的军队。你们到那里是去创造,是去为农人和儿童谋幸福。”在新安小学,陶行知的学生、第二任校长汪达之积极推行陶先生倡导的“小先生制”,定期给群众送学上门,既教孩子也教大人,既教识字,也向他们宣讲国难形势。 

1935年10月10日,新安旅行团诞生,从淮安出发,走向大江南北,踏上了抗日救亡的征途。陶行知对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给予全力支持,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,化解他们在途中遇到的困难,他还出资为孩子们购买了电影放映机、电唱机和幻灯机,用于抗战救亡宣传。在一封给桂林社会名流的信中,陶行知如此阐释培养支持“新安”孩子们的目的:“对于儿童教育,我们的主张是:培养他们团起来做手脑并用的小工人,团起来作追求真理的小学生,团起来作即知即传的小先生,团起来作百折不回的小战士。” 

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馆长顾学让说,正是在陶先生的悉心关怀下,新安旅行团得以迅速成长、队伍不断壮大,用如今的词汇来说,陶行知是新安旅行团征途中名副其实的“导航仪”。 
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于锋 

   
 
 
地址:盐城市中茵海华银座11幢816室 邮编:224000
热线电话:0515-83071288 83071285 传真:0515-83071292
盐城扬子网(盐城扬子广告有限公司)版权所有 备案号:苏ICP备15005409号-1
技术支持:盐城网络公司 0515-88291899